师幼关系中的教师角色探悉——基于教育实习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4/5 9:47:17 作者:董亚丹 浏览量:1373次
师幼关系中的教师角色探悉
——基于教育实习的思考
摘要:
在幼儿园常规的教育教学中,幼儿教师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扮演着多位一体的教育角色,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在孩子们的学习中,幼儿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让幼儿在课堂上学到本领,还要让幼儿在学习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在游戏中,幼儿教师是孩子们的伙伴,只有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他们的世界,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才能真正带领孩子一起体会游戏快乐。在生活中,幼儿教师又是孩子的“妈妈”,要给幼儿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也是家。扮演好不同教育情境下的教师角色,发展师幼关系的和谐互动,才能引领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师、角色、师幼关系
一、教师角色的意识问题
教师角色的意识是指教师对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行为规范及其角色扮演的觉察、认识与理解。通过在幼儿园的实习感受,以及对其他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同角色扮演的观察,我强烈感受到幼儿教师角色扮演的重要性。优秀的幼儿教师能够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抓住幼儿的心理,扮演合适的角色,在与幼儿融为一体中有效地指导幼儿的表现,引导幼儿的发展。
对于教师角色的扮演,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在学习中是老师、在游戏中是伙伴、在生活中是妈妈。教师角色的意识在教师教育中是主要部分,也是教师在教育行为中一种心理的体验与感受,更能体验职业的满足感。
二、教师角色的扮演
(一)在学习中是老师
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让幼儿在课堂上学到本领,还要让幼儿在各方面学习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老师要威但不能要怒,孩子不是生下来就懂规矩,所有的规矩都是孩子一点一点慢慢学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犯错是难免的。一边学习一边犯错一边改正,这是一个正常的规律,所以何必为孩子第一次犯错就火冒三丈呢。很多事情,不是不要管,而是必须管;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好管,而是我们不会管;很多孩子,不是生来就不好,而是后来没管好。管好管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性格是好还是坏;性格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命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幼儿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不同,必然会表现为学习中的部分差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且尊重这种差异,决不能因此怒斥孩子。怒斥幼儿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有反作用。实习之初,我原本担心不发火就“镇不住”调皮的孩子,还会无形地纵容他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课,她在处理“犯错”的孩子的时候,一直没有发火,效果却非常好。这位老师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道理,举例子、用一些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班上的孩子都很听话,并且很喜欢这位老师。
教师真正的权威并非来源于怒,“暴力”解决不了问题,而应该把对孩子爱放在第一位。幼儿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安全,能不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排除家长的担忧老师就必须给幼儿制定规矩,规矩管幼儿才最有效。一日常规,每天都按照常规来行事,渐渐的幼儿习惯了每天的流程,无论幼儿要做什么都会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有了常规纪律也就不用太担心。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秩序的完成,所有的孩子也都是按照规矩完成,因此,有了规矩,幼儿的安全也就有了保障。比如:在我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对一切都不熟悉,幼儿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做什么事都难免会有些混乱。因为常规没有实施好,幼儿不管做什么都是那么的我行我素,走路都是带小跑的,这样就容易出现摔跤、碰撞的现象。当时间久了常规实施的很好,无论做什么幼儿都是很有秩序很有规矩,从来不会再出现奔跑的现象。因此安全第一做到了。其次,幼儿喜欢听故事,一个故事百听不厌。很多故事都是幼儿学习的好例子。比如:对于说谎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个《狼来了》的故事,讲故事的时候老师要尽量的去演绎故事,加上动作,声音的改变,故事的精彩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故事讲完了就可以对故事来个总结,幼儿也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
(二)游戏中是伙伴
《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老师对幼儿的行为不但要有激励鼓励,还要让师幼间有合作的机会。在游戏活动中,老师通常是个指导者,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的不要违反规则,把游戏的方法告诉幼儿。但是很多老师却忽略了一点,幼儿在初次进行某个游戏的时候,他们是不懂怎么玩的,必须由老师的带领才能更好的掌握游戏的方法及规则,这就必须要老师的加入。作为参与者的老师要与幼儿配合好,不能让幼儿感觉你是老师,因此产生拘束的心理,反而应该像孩子般与幼儿融为一体,才能深深体会到在游戏活动中老师更要表现一种亲和力,接近幼儿,与幼儿成为玩伴。比如在玩《鳄鱼和猴子》这个游戏时,我先示范做大鳄鱼抓小朋友,然后,选一位小朋友做鳄鱼时,我没有闲着,而是加入其他孩子中做小猴子,我们一起避开鳄鱼,从中我发现放下老师身份和孩子一起游戏,才能真正体会到游戏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我深深体会到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更要表现一种亲和力,接近幼儿,与幼儿成为玩伴。这样才能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这样才能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让幼儿知道老师也是小伙伴。
想要与幼儿保持和谐的关系,老师不能一直把自己当做老师,要不时的与幼儿互动,当幼儿犯了什么错误时,不能立即的责备。老师应该蹲下来好好的和幼儿沟通,所谓的蹲下,是缓和幼儿害怕的心理,因为做错事,幼儿觉得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会感到害怕。但是蹲下来,抱抱幼儿就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一丝温暖。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得到很多幼儿的认可,也能帮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到知识。像伙伴一样,没有老师的威严,幼儿的学习生活会变的轻松愉快。
当然,不仅仅是老师要做到这样,幼儿的家长更应该如此,幼儿的心理是很敏感,一点点无心的话都会对幼儿产生到伤害。要威但不要怒,威严还是要有的,但是不能动不动就怒气冲天。必要的时候像伙伴一样与幼儿沟通,了解幼儿更多的想法,经常的蹲下来抱抱幼儿,不要给幼儿居高临下的感觉,在压抑下成长的幼儿怎能有快乐的童年。因此,老师应该更关心爱护幼儿,让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充满阳光般得温暖。
(三)生活中是妈妈
幼儿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肝宝,事事都宠着顺着,孩子就是家的中心。到了幼儿园,没有爸爸妈妈的怀抱,没有爷爷奶奶的宠溺,面对这么多的小朋友,还有老师的威严。幼儿心里难免会有很大的落差。因此幼儿在来园的时候总是哭闹,抱着爸爸妈妈的脖子、大腿不愿意放手。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扮演好温柔的妈妈。
比如,幼儿入园之初老师应主动从家长手里接过幼儿,抱在怀里哄哄他,安慰他,告诉他幼儿园里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尽量说一些可以缓和幼儿情绪的话。学习的时候,老师扮演兔妈妈,幼儿就是兔宝宝。吃饭的时候,老师像妈妈那样给不会自己吃饭的幼儿喂饭。睡觉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母爱的滋味,轻轻的拍着幼儿的背知道幼儿入睡。很多事情都可以反映到老师也是妈妈。比如:有的幼儿习惯了妈妈轻拍后背入睡,到了幼儿园,没有妈妈拍着后背怎么也睡不着。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坐在幼儿的小床边,轻轻的拍着幼儿的背,不一会儿幼儿就睡得很甜了。老师就像孩子的第二个妈妈,让幼儿时刻都能感受到妈妈的关爱,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同时,老师还要帮助幼儿和同伴建立好和谐的关系。
《纲要》中提出:“要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有安全感、信赖感”。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对幼儿园产生好感,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可以给幼儿带来许多欢乐。在妈妈工作不能陪伴自己的时候,幼儿园里有一个像妈妈一样的老师爱着他们。
三、结论
为了幼儿能够快乐的成长,也为了教师与幼儿的和谐关系,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用良好正确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在担任多种角色的同时也做好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多种关系,与幼儿一起成长,在学中玩,玩中长。做好师幼关系中教师角色的扮演,让幼儿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幼儿园给他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 《孩子到底怎么管》.钱元.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