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做“白日梦” ——幼儿午睡习惯养成的意义及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17/4/5 12:31:52 作者:张卫敏 浏览量:2206次
爱做“白日梦”
——幼儿午睡习惯养成的意义及指导策略
摘 要: 幼儿午睡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体需要而设置的,它对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经科学家测定,孩子在熟睡时比醒着时生长速度快三倍之多。这是因为人的脑下垂体在睡眠时能分泌较多的生长素,促进骨头、肌肉和内脏的发育,醒着时则不分泌生长素。所以充足的睡眠对幼儿大脑的发育,体能的恢复,记忆力的增强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纲要》提出要求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午睡也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幼儿午睡 培养习惯 科学指导
正 文:幼儿午睡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体需要而设置的,它对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经科学家测定,孩子在熟睡时比醒着时生长速度快三倍之多。这是因为人的脑下垂体在睡眠时能分泌较多的生长素,促进骨头、肌肉和内脏的发育,醒着时则不分泌生长素。所以充足的睡眠对幼儿大脑的发育,体能的恢复,记忆力的增强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幼儿午睡习惯养成的意义
午睡,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它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90%以上的幼儿上床后没有睡觉的意愿,或做小动作,或小声说话,或睁着眼睛四处看,问他们为什么不睡觉,他们回答:睡不着或不想睡,因此,午睡又是让教师最头痛的环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幼儿的午睡属被动型的,午睡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负担。但是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幼儿一旦入睡还是能睡着的。幼儿“不愿睡午觉”是由入睡难引起的。那么,幼儿入睡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1.从生理上看:幼儿的高级神经活动抑制功能不够完善,易兴奋,5—6岁为幼儿脑兴奋性最高期,哪怕一点外来刺激都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而造成入睡困难。有的幼儿可以玩着一颗钮扣、一根线或—块小石头而一中午不睡觉。
2.从心理上看:幼儿到3-4岁左右已跃过语言障碍,初步具备了语言表达能力,3岁半到4岁半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4-5岁是儿童与成人语言交际的高峰。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强烈的交际欲望和表现欲,他们有无数的心理话想得到倾诉的机会,但他们在家里没有同龄伙伴,父母和孩子交淡的时间又很少,因此,他们只好和想象中的朋友交谈。如有的幼儿喜欢自言自语或对着镜子和镜子里的人对话等,但仅仅这些并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语言发展,于是便转移到了在幼儿园与同伴的交往上,但是,在幼儿园里,除去上课、游戏、吃饭、做操等这些在公共秩序下活动的时间外,幼儿单独自由交往的时间很少,因此,午睡时间便成了幼儿谈话交往的好时机。
4.从幼儿适应能力上看:有的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不习惯离开父母怀抱到幼儿园独立午睡,他们会产生不安或紧张情绪,最常见的是有的幼儿每到接近中午时就烦燥不安,情绪低落或哭哭啼啼,原本在家不尿床的幼儿在幼儿园里却接连尿床,形成所谓的身心失调或称精神身体失调。
当然,幼儿入睡困难还存在许多客观原因,如:生活无规律,睡前做剧烈活动,神经受刺激,饮食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幼儿入睡难的原因。那么幼儿需不需要睡午觉呢?从生理上看,学龄前期的幼儿肌纤维细而柔嫩,新陈代谢较旺盛,但神经调节功能不够完善,因此,肌肉易疲劳。幼儿年龄越小。神经系统越脆弱,越容易疲劳,所需的睡眠时间就越长。—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日睡眠时间11.5——12小时,但是随着电视、电脑进入家庭,幼儿观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幼儿晚间睡眠时间一般达不到所需睡眠时间。充足睡眠是恢复幼儿疲劳的身体和神经的重要手段,因此,5-6岁以前白天补充性的睡眠是必要的。如何引导幼儿轻松愉快地入睡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的职责。
二、幼儿午睡习惯养成的指导策略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让幼儿获得一个质量好、时间足的午觉呢?我觉得老师应该分析影响幼儿午睡的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再对症下药,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管理好幼儿午睡,提高午睡质量。
1、要培养幼儿午睡前解小便的习惯。
在幼儿安静后,有个别幼儿起床入厕的话,随之会有部分欲睡的幼儿也跟着起来走动,从而影响整个集体的午睡气氛,由此缩短睡眠时间,降低质量,这种情况应尽量避免。
2、要培养幼儿有顺序地穿脱衣服的习惯。
《纲要》强调要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因此,要求幼儿学习折叠衣服,放在固定的地方,养成放置整齐的习惯。如幼儿脱衣服时,要求从上往下;穿衣服时,要求从下往上,这可以使幼儿在天冷时避免受凉,还能提高穿脱衣服的速度。
3、要培养幼儿正确的睡姿。
很多幼儿的睡姿不正确,有的趴着睡、有的蒙头大睡、这些不正确的姿势会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俯睡会压迫心脏,使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左侧卧也同样有影响;蒙头睡则会使幼儿不能舒畅地呼吸到新鲜空气。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幼儿仰睡或右侧睡的正确睡姿。教师除了要向幼儿讲明道理外,还要经常给以提醒和纠正。
4、要培养幼儿按时入睡,不讲话的习惯。
幼儿睡下半小时后大多都能睡着,但个别幼儿有时很难入睡,教师可通过哄拍、抚摸,轻轻哼哼等使幼儿尽快入睡。幼儿午睡期间,不管是入睡前还是醒来后,都要求他们不讲话,告诉幼儿睡前讲话不但自己睡不着,还会影响别的小朋友入睡;醒后讲话,更会吵醒其他小朋友。
5、给孩子提供清爽、舒适的午睡环境。环境不够舒适,室内的光线太亮,周围的声音嘈杂,或是孩子的衣服穿得太多、闷热烦躁等因素,都会影响孩子入睡。用心观察孩子的真实需要,让孩子睡得舒心,睡得安逸。老师要特别注意睡前给幼儿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例如放下窗帘(但要开窗通风)、关闭电灯、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等,夏天还要注意将空调调至合适的温度,空调风叶口朝上,切勿对着孩子吹。
6、让孩子保持正确、能促进入睡的睡姿,如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偶尔可用小奖品鼓励孩子,如在熟睡孩子的枕头下放小红花、贴纸等小礼物,激发孩子入睡的欲望。对于一时静不下来的孩子,睡觉前可以给他们讲故事、播放轻柔的音乐(摇篮曲),老师轻轻地安抚,让孩子侧卧、全身放松、双眼轻闭,渐渐入睡。
7、幼儿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一个小时或几天之内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光靠幼儿园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帮助幼儿建立合理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控制幼儿晚间看电视的时间,特别是一些凶杀、暴力片不要让幼儿看,以免刺激幼儿脆弱的神经。双休日和寒暑假孩子的作息时间要同幼儿园保持一致,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物钟。另外有的家长晚上睡的太晚,孩子也跟着熬夜,早上又起不来,索性睡到9、10点才上学,这样孩子中午是难入睡的,长此以往就会恶性循环,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有些家长,晚上经常带着孩子出去活动,往往忽视了孩子正常的洗漱时间,使得孩子入睡晚,起床慢,入园迟,中午不肯睡觉休息。因此,老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提醒家长合理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真正做到家园共育,步调一致。
总之,幼儿的午睡环节非常重要,是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要求教师对幼儿有爱心、细心、关心,又要求教师能把科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幼儿的身心更健康,更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