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三次变革
发布时间:2017/4/5 13:53:26 作者:蔡婷 浏览量:1233次
混龄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三次变革
【摘要】什么样的户外游戏才能实现混龄教育的价值?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从确立背景—反思现状—推进研究历程三大主线出发,清晰具体地反映在户外游戏设计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变革,并在推进研究过程中逐步实现混龄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有效性。
【关键词】混龄幼儿 户外 自主游戏 变革
幼儿园科研应是在立足本园实际,解决本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产生的。通过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朝更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方向迈进。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我园在2015年度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引领下,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在反思和讨论后,确立了“混龄幼儿户外自主游戏设置研究”的子课题。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我和我的组员们扎扎实实开展研究,也深刻感受到在推进研究过程中经历的每一次变革。
一、研究背景
(一)基于园所的场地
我园是一所新建园,班级数增多,但塑胶场地是有限的,晨检活动时小班和中大班错时晨锻,但下午的户外游戏时,所有的班级幼儿都出来,就显得操场很拥挤,幼儿活动不开来。怎样能在有限的塑胶场地让所有幼儿都活动开来,园领导和园骨干在一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把“混龄幼儿户外自主游戏设置研究”作为幼儿园的子课题,让全园教师去讨论、探究和实施。
(二)基于混龄游戏的价值
在我国当代教育研究中,关于混龄户外游戏和公共户外游戏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寥寥几篇。再而细化到关于混龄户外自主游戏研究就更少了。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可以填补关于此类研究的空白。
在查阅混龄户外游戏相关文献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混龄户外游戏活动能提高幼儿对户外活动的兴趣,幼儿能自主创新选择游戏,参与锻炼,增强身体技能。
同时混龄户外游戏也能促进幼儿与其他班级混龄伙伴的合作和分享,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再者,混龄户外教育以器材为载体,真正促进了器材资源的共享。但混龄户外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挑战很大,需要教师熟练掌握三个年龄层次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要求,并在教育实践中应用自如。虽然我园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户外游戏研究经验,但关于混龄户外游戏的研究还是空白,处于一线的教师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在开展混龄幼儿户外游戏的初期暴露出很多问题。该研究正是在发现问题,立足现状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变革前”的现状
新建园初期,为了尽快走向正规,满足幼儿的需要,我园教师们利用很短的时间设置了一套较完整的户外游戏器材。但之后通过观察幼儿与器材的互动情况,发现起初设置时存在很多问题,器材的投放和规则的制定都缺乏有效性,很难同时考虑和满足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经过对本园混龄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器材设置的观察与分析,反思出以下主要问题:
(一)关于混龄户外游戏器材的设置
教师必须对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游戏特点很了解,分析得很透彻,才能设置出符合混龄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器材。但实际过程中,我园教师们在设置混龄户外游戏器材之前,并没有对三个年龄段幼儿的游戏特点进行深刻分析,只是凭借以往的经验或借鉴他人的成果(网上搜到的、曾经参观过的)进行设置,缺乏科学性。如“爬爬乐”,教师创设了一些情景和设置了一些障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班有的游戏需要,但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说,游戏的难度显然有些小了,很难引起他们游戏的兴趣。
(二)教师包办,忽视幼儿的参与性的问题
由于在游戏器材创设过程中教师过于包办,使幼儿对游戏内容并不熟悉,对于有些规则的执行并不清晰。如“挑水”,幼儿只知道挑着两个塑料瓶乱跑,并未在意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更别说在游戏中再设计更难得障碍了。
(三)忽略游戏中幼儿互动需要的问题
我们需要积极地思考什么样地游戏器材能促进混龄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发展。
三、推进研究的历程
(一)第一次“变革”
基于上述状况,我们急需要推进此项研究的进程。在分析实际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讨论,进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促进混龄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器材设置的有效性。
1.重新制定户外游戏场地划分方案
把现有的户外场地按照班级进行划分,每个班认领一块场地,然后分析该场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特点及器材的投放和规则要求。各班制定好方案后,教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流和补充,特别是针对每块场地不同年龄段器材的投放进行细致讨论。方案确定好后,各班便根据方案中的内容进行场地调整,重新投放器材,制定规则。
2.制定户外游戏器材增添方案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幼儿园,家庭两种教育资源各有特色,只有将两个方面协调起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益。
为了最大限度地丰富起户外游戏器材,我们在制定“户外游戏器材增添方案”时,充分考虑到家庭资源参与进来。方案中教师把所需要的器材和半成品材料制作成表格,发给家长,让家长根据表格中的内容一起帮忙收集材料。
(二)第二次“变革”
虽然经过调整,户外器材(特别是半成品材料)较之前丰富了很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幼儿游戏时仍存在很大问题。
1.户外游戏器材的投放问题
因为起初在创设户外游戏时是按班级划分的,每个班对于自己创设的户外游戏都有自己地理解,材料的投放和跟进也是基于本班幼儿游戏的水平的,这必然会导致其他班在玩这个游戏时,对于新投放材料的使用要求不是很了解。
2.户外游戏器材的管理责任问题
因为是公共户外游戏,每天都有不同的班级在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材料难免会有损坏和丢失,后续的材料修整与完善工作究竟该谁负责便成了问题。
在分析了户外游戏器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便着手进行第二次“变革”。 将场地按照班级进行划分,划分场地中游戏器材归班级管理。属于班级管理的游戏器材,班级要定期进行投放、清点、修整。这样责任到班,就不会出现无人管的局面。
另外,为了验证各班户外游戏设置是否适宜,特别是器材的投放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我们讨论制定了“混龄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器材设置观察记录表”,重点观察幼儿与器材是怎样互动的,并根据观察结果撰写观察记录,分析器材投放的有效性,并制定策略进行调整,在经过多次观察后,反思调整的有效性。
(三)第三次“变革”
“玩”是最好的学前教育,把游戏还给幼儿,让幼儿“真游戏”是每位教师的心声。虽然在第二次“变革”中,我们已经有意识地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但出于安全考虑,无法做到真正放手,仍然存在在游戏中高度控制幼儿的现象。什么器材放在什么地方,游戏怎么玩,均受到各种规则的限制,幼儿的户外游戏还是“假游戏”。带着这样的困惑,外出学习时无意间解除了“安吉自主游戏”理念后,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解决目前户外“假游戏”问题的理想道路。在安吉的游戏教育过程中,孩子们成了游戏的主宰者,也就是教育的真正主体,相反,教师们只负责为孩子尽可能提供游戏器材、规划游戏时间。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跟谁一起玩、玩什么、怎么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玩着自己制定规则的游戏,而老师成了观察者和记录者。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打算进行第三次“变革”,将“安吉自主游戏”理念运用到我园的户外游戏中,让户外游戏器材设置真正能为幼儿服务,促进混龄幼儿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幼儿是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也就是说,幼儿是在教育教学活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表现他们对活动的参与性、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这就是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手段,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作用于幼儿,使之发生变化并达到符合预期目标的效果,是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幼儿则是在教师影响下,以自身的主动活动获得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主体作用制约着幼儿的主体发挥,教师在幼儿晨间体育区域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以其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体现出来的。教师的指导作用能引起幼儿主体的活动愿望、活动行为以及产生预期的结果。因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努力发挥教师与幼儿双主体的教育功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空间,使幼儿最大程度地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户外游戏器材,自主地摆放游戏器材,自由地选择和谁一起玩,真正地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宰者,教师只是游戏的观察者。
另外,为了打破混龄户外自主游戏中总是大班幼儿占优势的状态,我们制定了“优先计划小组”方案,将每个年级组的幼儿按顺序轮流享有优先选择权。“优先计划小组”可提前到操场自主选择游戏器材,自主摆放,等待别的年级组幼儿的加入。这大大减少了小班年级组的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总是受排挤、处于“劣势”地位的现象。
经过“三次”变革,我们越发感受到一个研究要想做实做细做好是不容易的。在今后持续的研究中,我们一定会发现很多问题,也一定会进一步调整思略和策略。但我们始终要明确的是,研究是为了儿童,是要让儿童真正获益和成长!
参考文献:
[1]葛晓英.混龄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2] 陆意玲,崔艳.幼儿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系统构建.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
[3] 成伟兰.幼儿园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利与弊.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
[4]吴益丽.浅谈4~6岁幼儿混龄户外体育活动的实施.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7
[5] 王银华.幼儿户外混龄区域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好家长, 2015
[6] 向晓燕.户外混龄游戏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