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教研> 文章

今天,你被拒绝了吗?

发布时间:2017/4/5 14:16:32 作者:徐小荣 浏览量:1449次

今天,你被拒绝了吗?

【摘要】在幼儿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孩子与孩子间拒绝与被拒绝的事情。幼儿阶段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其行为特点主要围绕“拒绝”和“被拒绝”,而幼儿对“拒绝”和“被拒绝”行为的反应,直接表现了幼儿的情绪能力。情绪能力低的幼儿,在面对挑战时往往很难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到人格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无法与同伴及教师进行有效互动。本文结合大班幼儿的“被拒绝”行为的特点及影响,从三个实例入手,讨论幼儿情绪能力,以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   拒绝   情绪   建议   换位   友善

 

 【正文】: 《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中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能力。”

    在幼儿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孩子与孩子间、孩子与老师间拒绝与被拒绝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大班年龄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会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自我决断。在幼儿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后,就会对他人不合理的要求提出异议并加以拒绝。

    当今中国社会的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使得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与重心,在家庭里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基本都给予满足,即使不能满足也力求用其它方式进行弥补,很少直接对幼儿说“不”,即拒绝。祖辈及父母的迁就和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使得幼儿充满霸气,很难接受被拒绝,从而强化了幼儿的拒绝行为,而很少遭遇被拒绝的情绪体验。以下就我所带的大班里几个孩子被拒绝后所发生的事情来简单说说如何应对幼儿反应及提升幼儿情绪能力。

一、帮助学习接受他人的建议。

实例:这天排队,5岁的汪博轩还在洗手间。等他出来时候,队伍已经排好了。汪博轩就饶这队伍走了一圈,站到了队伍的前面——他喜欢排第一。可是原先排第一的孩子不高兴了,拉着老师的手拼命地把他推出队伍。汪博轩走开了,又绕着队伍走了一圈,看到队伍中间有一空隙,他就想挤进去。后面的那个孩子赶紧走上一步,贴紧了前面的孩子,同时向老师告状:“他插队了,插队不可以的。”这个时候在以往站在队伍前面的王老师会袒护他(因他是我班最小的孩子),可此时王老师并没有伸出另外一只手,让他站成另外一队。只见他小脸胀得通红,头一低气冲冲的就跑开了,径直跑向楼下大三班他妈妈的班级......

    读懂孩子

    汪博轩小朋友这种情绪表现,跑开是因为两次被他人拒绝。自己的做法(想排第一而插队)被否定,同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破坏了规则,而且这种错误行为被老师和小朋友看到并被拒绝,孩子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冲突,使他深感不安。这种因他人的要求引起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是一种羞愧的表现。通常孩子会用跑开或大哭等防御来表现自己的不安和羞愧感。汪博轩小朋友是个较内向的孩子,比别的活泼调皮孩子在同伴面前的羞愧感体验相对的大而深,其实这种羞愧感有利于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对自我意识和道德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

   老师的智慧。

    1、认同和安慰孩子,然孩子的情绪趋于平静。不要试图让孩子在激烈的情绪状态下迅速恢复理性,而应安抚孩子,让孩子渐渐平静。

    2、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对事件的看法。引导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你跑开,是因为害怕还是感到委屈?你能说给许老师听听吗?“知道这件事情你很伤心,那么你是怎么想的呢?”从孩子的倾诉中了解孩子的认知状态和归因。其实同一件事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害怕,有的委屈,有的不安,而有的一再受挫而不乐意等。仔细倾听孩子的“理由”,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然后用恰当的词语把孩子的感受描述出来。

    3、帮助孩子解读他人言行背后的真情实感。先回忆同伴当时的动作、语言等:“小朋友是怎么做的?’通过提问使孩子了解同伴的态度及原因,更好的理解同伴对“插队”这件事情的态度,有助于孩子不怨恨其他小朋友,调整自己的看法。“你知道为什么后面那个小朋友走一步,不愿意你插进去?”“其实第一个小朋友已经提想你不要插队了,可惜你没理解他的意思是不是?”其实他们就是提醒你别插队,让你遵守规则,你该感谢他们!”

    4、和孩子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合理的建议。首先认同孩子的原始愿望,讨论愿望的基本方法:“老师知道你想排第一,那你有什么方法排在第一呢?”其次讨论出现意外之时的“基本原则”:“有时候因为别的原因,如去洗手间、帮助老师晾洗手毛巾等,你出去排队迟了,排不到第一了,那你怎办呢?”“假如你排第一,别的小朋友迟到了,偏要排在你前面,你愿意吗?”最后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标准”:“不管排第一还是最后,只要是先来的就排前面,后来的排后面,不推不挤,不插队,不拖拉,都是让人喜欢的孩子。”

    5、关注同事件中的孩子的处理方式,及时给以评价。下面要关注近阶段孩子在同类事件中的表现,看看孩子是否有所改进和变化,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及时的反馈。

    特别提醒:不要以责怪替代教育,如:“就是你不对,怎可以插队呢?”“谁叫你动作慢了。”不要就事论事,而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讨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正确理解、接受别人的建议,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的根本意义所在。

二、帮助学习与他人交往中换位思考。

实例:起床后的自由活动时,龚福烨和张文慧两个孩子一起合作画一幅漂亮的“庆六一”作品。十几分钟后,张文慧一声不响地离开龚福烨,就去图书区域看自己想看的书了。在大约三、四分钟后龚福烨才发现张文慧的离开,紧接着他去找了张文慧,他让她回来再与他一起完成作品,可张文慧不愿意回来,她认为自己已经完成自己要画的那部分,可龚福烨还是不同意,偏让张文慧再与他一起画画。张文慧也不搭理他,结果就装作没听见。龚福烨说,“你不画了,你再不来,我就撕掉这幅画。”张文慧像是没听见一样,接着就看到龚福烨真的把那幅作品给撕得粉碎......

理解孩子

    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说:“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理解与关心。”

    孩子撕掉图画作品是因为被自己要好的同伴拒绝。自己突然不被重视,同时使他深感好像自己不再是自认为的好朋友的好朋友了。这种因自己的要求引起情感体验,是一种生气的表现。通常孩子会用威胁语气或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气愤。

    老师智慧

    在孩子被拒绝行为中,孩子间最容易由消极情绪产生争执、破坏等行为。而教师的引导能适当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可以避免或减少相应类似的事件的发生。
    1、坦然看待拒绝,接纳被拒绝。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学会换位思考。如:“她为什么会拒绝我呢?”、“如果我是他(她)的话,我会同意吗?”想一想 “也许她已经画完,我去再问问她一下”等。淡化结果,不将同伴的拒绝放在心上。如“不来就不来,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再找其它的兴趣点,可以自己把剩下的独立完成,再去让好朋友欣赏。
    2、运用策略扭转被拒绝行为,减少冲突产生。引导运用协商策略(交换、补偿、劝说等),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如“我这里有很多好听的故事,你肯定还没有听过……我和你一起把故事画出来吧?”“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画的话,我就把贴贴纸送给你!”“你不要在那就看书了,下次我会从家里带你一直想看的书,好不好?”等等,或推销自己或物诱提示,最终是让对方答应自己的请求,不被拒绝。孩子会因为被吸引而不再拒绝。

    3、帮助孩子正确了解别人真正地想法。如“你为什么不再画了?”“你怎不和我说一声就离开,我会担心的。”等

    4.和孩子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产生威胁与破坏。这是孩子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一种不适宜的方法。

    三、帮助学习与他人友善的交往。

    实例:又是个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陆续去洗手间大小便、洗手和喝水。我站在卫生间门口,看着孩子们活动,其实三年下来,孩子们已经养成排队的习惯,当然喝水也不例外。就在我的眼神专注在小便的孩子身上时,只听见一声哭喊声“老师,王跃翔把水倒在我的头上。”呜呜......,边哭边说“你这个坏蛋,我不喜欢你,你为什么这样?”我急忙走过去,先拉开扭在一起的两个人。“怎么回事?”胡宇翔说:“我排在王跃翔的后面接水,王跃翔不让我接而要先让王珣接水,我不同意,这时王珣挤了我一下,我就不小心碰到他了,我也不是故意的,结果王跃翔就把他没喝完的的水,倒在我的头上。”“我已经说过对不起了”王跃翔说。“我都说是王珣挤我,我没推你。”胡宇翔嘟呶嘴说,脸上还挂着水滴和无辜的泪水。

    宽容孩子

王跃翔小朋的情绪表现是与家庭分不开的。王跃翔是个单亲家庭,爸妈已离婚两年,平时由爷奶带着。祖辈生怕孩子“吃亏”,可能平时就经常教育孩子在遇到自认为“吃亏”(被拒绝、别人的不小心等)的事情时就用暴力或另外一种更野蛮的行为来解决问题。在家里被拒绝行为及被拒绝体验较少甚至没有。他不知道有时候说对不起是没用的,那就是你故意的时候,别人是不会原谅你的,是不喜欢的,尤其是当你被拒绝后产生报复心理时作出的反应。

老师的智慧

我们不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世界,能做的是让孩子学会适应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尽可能让我们拔掉孩子被拒时插入心头的痛刺,向积极的方面去想。

如何将这种消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减少情绪表达时的破坏行为,提升幼儿在日常情境中的情绪识别能力,促使幼儿采用更多积极策略调节情绪,提高适应能力。

    1、释放感情。这类孩子一般不情愿说出被拒绝事情,你可以用开放式的提问鼓励他讲出来。比如,不要说“你的建议没让胡宇翔退步,你一定让你很伤心”,可以说:“他没听你的,你有什么感想?”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他的不安、不高兴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闭口不谈,你也不要过于急迫地让他说,可以表示“你什么时候想找我说都行,至于今天这件事你将为你的行为得到惩罚。”

    2、表示理解。对于孩子来讲,表示理解是最好的激发谈话的方式。等惩罚(自己喜欢的游戏暂停一会)过后,去问他,他会说“老师说的是这样的,他没答应我的建议,我们是好朋友,我不高兴了”。“只要他是认真排队的,都是你的好朋友,都是好孩子。”对于看重友谊的孩子,这些话反会你的关心会使他感到舒服。让孩子感到你对他的感情。让孩子真正感到被拒绝是经常发生的事,并不会只针对他一个人。

3、转移心境。不要让孩子长时间沉浸在被拒绝的消极感情之中,短暂的惩罚过后,和他读本他喜欢的故事书,或做个他一直特喜欢的手工送给他,都会让他很快忘掉不愉快。同时,鼓励孩子广交新朋友的好机会,不要让孩子过分依赖个别的好朋友。

4、鼓励行动。如果孩子被一个朋友拒绝,可以鼓励他去和这个朋友谈谈,开始这可能对孩子有些困难,但更能培养他以后的社交能力。帮助孩子多考虑一些其他朋友,不能过于挑剔,让他们记住朋友多,玩的人就会多,自然欢乐也会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拒绝和被拒绝行为是幼儿认知、情感、态度发展中遇到冲突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将来适应生活、学会生存的一种必要的技能。
    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不可避免地产生被拒绝行为。幼儿合理的拒绝行为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但是如果一个幼儿频繁用拒绝别人的方式与他人交往,那么就容易被人反感,不愿意与其相处,同样容易遭受别人对他的拒绝即被拒绝。久而久之,影响其以后的人际关系,如被忽略、不理睬,缺少他人关心与倾听等,同时阻碍幼儿心理上的健康。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有资料显示,具有良好情绪能力的幼儿容易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对大环境更具有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

〔2〕钱志亮《学前早知道—儿童入学前应具备的六种能力培养》  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3〕丰新娜《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  幼儿教育,2008
〔4〕刘力全《被同伴拒绝儿童的成因分析和干预策略》  幼教园地  2009

 

版权所有@江宁区周岗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周岗社区 电话:(025)84615980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