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 文章

当方言撞上普通话

发布时间:2017/4/7 9:30:58 作者:马婕 浏览量:1483次

当方言撞上普通话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认为3-6岁的儿童应该“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由于各地人口的迁移和融合,如今生活中都是用普通话来交流的。这就牵扯出教师、家长、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问题。

    关键词:方言 普通话 沟通障碍

    一、问题的提出

    方言是历史留给每个人的珍贵遗产,也是本土文化积累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乡音的腔调是骨子里挥之不去的印迹。但是,现今孩子生活中的语言交流中普通话已成为一种主流语言。尤其是随着人口的迁移,农村人往城里跑,城里人往市区跑,不同地区的人结合成为新的家庭,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说家乡话,从小接触的都是普通话。那么,二者应该如何平衡?

二、由方言造成的困扰

“老斯,我要撒虽(小便)!”、“我ya(爷爷)让我吃噶些饭呢!”、“歹呢”、“老斯,我想撒臭隆~”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入园都是清一色的家乡话。这让很多外地的老师犯了难:听不懂!甚至有些本地的老师,因为不同的村子,讲的方言也不同。加上孩子口齿不清,这就给我们和孩子的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班里有一个小姑娘梦洁,经常尿裤子,多的时候甚至一天尿个四五遍,还会把大便拉在裤子里。保育老师也是本地人,每天都要跟在她后面不停的喊她小便上厕所。但是每次问她要不要小便,她都是摇头。但是不一会裤子就尿湿了。我问她:“老师喊你小便了没有?”她摇摇头。我再问:“刚才张老师不是喊你去小便了吗?”她依旧摇摇头。我再次告诉她:“下次想小便就告诉老师,赶紧去厕所小便。”一连几天,效果甚微。她依旧是尿裤子。她的爸爸也是着急,马上天气转凉,衣服尿湿了容易生病。让老师多喊喊她,说她比较内向,不怎么爱说话。开学的一周几乎天天都要和老师打招呼,跟老师在QQ上沟通。老师心里也觉得很委屈,明明每天都在提醒她,而且比其他孩子喊得次数要多得多,可是就是改变不了她尿裤子的习惯。我也觉得很奇怪,按理说老师每天都会提醒孩子们去小便,很少有孩子像她这样的。后来,我想起之前带过小班时,就有孩子刚入园听不懂老师讲话的情况。于是我问她奶奶,在家里说小便都是怎么说的,她奶奶说都是“撒虽”,我再一次问梦洁:“你知道什么叫小便吗?”她说不知道。终于找到问题所在了!原来家长一直和孩子用方言交流,孩子听不懂普通话,所以当老师提醒她小便的时候,她压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告诉她小便上厕所就是奶奶平时说的“撒虽”,我们也让家长在家里和孩子沟通一些日常用语用普通话怎么讲。从这以后,她基本上没尿过裤子了。

《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有时这些幼儿向老师提出要求、问题,老师竖着耳朵听了半天也不知所云,幼儿更是急得指手画脚,老师却摸不着头脑。有时老师要求幼儿做一件事情,幼儿看着你半天楞是没有反映。更别提幼儿之间,我们班级有来自安徽地区的,有来自宿迁地区的,还有来自句容的。不同地区方言的交流,更是给沟通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有一次一个孩子着急忙慌的跑到厕所里,说:“老斯,我要撒臭隆~”我听得一头雾水,这是什么意思?只好叫来保育老师来听听看说的什么。保育老师听了好几遍,开始也不太明白。后来孩子说肚子痛,保育老师就问他是不是想大便拉粑粑,他点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由于各个村庄的语言和家庭教育的差异,导致很多孩子讲话都带有浓重的乡土音节。据刚升入小学的家长反应,自家的孩子在农村说惯了方言,现在到城区上小学,学拼音就成了非常头疼的问题,好多的拼音音节读不准。

正是因为这样的沟通障碍,又导致了幼儿的情感隔阂。语言是人类沟通情感最有利的工具。通过语言的交流,人们互相表达各自的情感,交流不同的感受进行沟通互动。新《纲要》中也提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由于方言的局限性,有的地区的幼儿甚至只听得懂自己本地的语言,连普通话也听不太懂,这就给情感的交流带来很大的隔阂。当幼儿听不懂老师、同伴的语言,就很容易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空间里,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互通。他感受不到来自老师、同伴语言的关爱感受不到集体温暖,容易形成与教师、同伴之间的情感隔阂。而很多幼儿在与这类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语言的不通,失去沟通的兴趣和动力。久而久之他们与同伴、集体之间的语言交流会更少,这就是我们经常听见有的家长说“我的幼儿说听不懂老师和小朋友的话,不愿意来上幼儿园了”的原因之一。 

不仅仅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沟通问题,教师和家长之间也同样有着这样的沟通障碍。我园地处农村,父母外出上班、经商、打工的比较多,接送孩子的任务都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身上。年龄大的人说话方言味很重,普通话不会说,而且说话快。很多时候,他们和老师交流时,一些年轻的、非本地的老师就会摸不着头脑。

    三、由方言带来的便利

方言可以给幼儿温暖。有这样一句古诗“乡音未改鬓毛衰”。可见,作为方言的乡音对一个人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特别是年龄幼小的幼儿,来到陌生的环境如果能听到那熟悉的乡音,会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因此,在开学初有新生入园,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的阶段,我们允许甚至鼓励孩子说自己的家乡话。特别是来自同一语言区的孩子,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在一起活动、交流。让幼儿感受到,在这个集体里并不孤独,体会到来自同伴、集体的温暖,让幼儿从情感上更快适应、接受新的环境、新的集体。而作为集体的核心——老师,在平时也留心倾听、模仿、学习一些地方常用的日常生活用语。在活动中尽量能听懂幼儿的一些需要、要求,有时尝试用一些简单的方言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来自老师的关爱、温暖。

方言,给幼儿空间。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生活、交往的小小空间。在活动中让幼儿说自己的方言,为幼儿提供了表达、交流、互动的空间。而且“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幼儿在不会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时候,运用方言进行沟通,也不失是一种语言发展的特殊途径。而且,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表达、发泄内心的情绪、情感,让同伴、老师了解他的感受,缓解新生入园的紧张、陌生,为幼儿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方言,给幼儿机会。在活动中,特别是一些偏向动口方面的活动中,幼儿用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更多的知识。而这无疑给一些普通话不过关的幼儿出了个难题,心里有话说不出,或是说了别人听不懂,这样的尴尬时有发生。于是,我们在一些活动中允许孩子用方言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给每个孩子表达、讲述、表现的机会。老师再用普通话进行翻译,或者请能听懂的孩子来解释、补充。这样,既弥补了幼儿语言发展的不足,又“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因此,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仍坚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组织。特别是本地有方言的地区,更应该使用普通话让每个幼儿感受到平等的语言环境。这时候的本教学区的方言会使外地的幼儿感到一种陌生,产生集体排斥感。这时普通话的主流运用,会让本地、外地的幼儿感到一种一视同仁的平等关系,在同样的标准语言环境中进行活动。

必须承认,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需赘言,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在维护社会协调运行和增进沟通理解方面确实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的官方通报显示,全国尚有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交流,这说明推广普通话尽管成就巨大,但仍然处于“同志尚需努力”的阶段。不过,普通话日益强大的另一面,却是方言的日渐式微,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承载了一个地方从古至今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保留了一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可以说,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一方文化,因此,方言不能消失。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中,不能把方言一棍子打死。我认为,在小班刚入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孩子用方言交流,以便孩子增加对幼儿园的亲切感,更好的与同伴交流。进入中大班以后,教师应当要求孩子们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根据每个幼儿园的个体差异,可以适当的开设相应的方言教育课程,传承当地的文化,让孩子掌握好方言和普通话,让二者共存。

版权所有@江宁区周岗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周岗社区 电话:(025)84615980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