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 文章

幼儿健康成长的金钥匙——沟通

发布时间:2017/4/5 12:57:33 作者:张卫敏 浏览量:1396次

幼儿健康成长的金钥匙——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住处交流,彼此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彼此协调节,达到默契的过程。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工作是幼儿教师重要的基本功,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学会与幼儿沟通。

幼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启发、询问、建议的作用,而幼儿则是有选择地观察、模仿、尝试和操作并且把信息内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与幼儿的相互交往来完成,研究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自入园后,所接触的老师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幼儿与教师的交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一时期,幼儿天真、单纯、不谙世事,开始渐渐崇拜有知识、有文化的成年人。而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老师的言行举止和所实施的教育,能够满足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老师那里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渴求老师给予他们一份母亲般的疼爱。

所以,教师又同时扮演了父母的角色,正因为如此,幼儿喜欢把自己的一些心里话讲给老师听,与老师进行感情交流与沟通,这一切都是在信任老师、喜欢老师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我们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学会与孩子沟通呢?

一、      幼儿教师与幼儿沟通的前提是满足幼儿的需要

人的需要种类很多,有身体需要和心理需要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需要的指向将其分为七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幼儿是社会的人,因而,幼儿具有一种对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需要的适度满足,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师生的沟通中,幼儿感到老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与沟通。

二、      幼儿教师良好的个性,是师生间沟通的保证

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兴趣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热情的教师相对于冷漠的教师更乐于助人。热情与宽容对缺乏学业动机的幼儿个性有良好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幼儿。

三、      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方式有言语和非言语的两种

1、幼儿教师与幼儿的言语沟通

教师与幼儿的言语沟通,通常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教师应注意谈话的策略,观察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引入交谈主题之中,简洁有趣的提问,保持幼儿交谈的兴趣。幼儿发言时,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注意倾听并给予鼓励。与幼儿进行言语沟通时,教师本身的评议素养非常重要。鉴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较差,教师的口语表达应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强说话的态度要温和,使幼儿有一种安全感,并乐意听从;语气要坚定,使幼儿感到教师充满自信;表述简单明了、从容不迫,使幼儿容易听懂;昼用愉快的声调并走到幼儿身边说话,而不是老远地大声嚷嚷,因为这样做,会使幼儿感到恐惧。老师应讲究语言艺术,由于幼儿的思维且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的口语应该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并伴有动态语言。教师始终要用积极的语言与幼儿谈话,告诉幼儿应当做什么,而不是指出他不应当做什么。教师的语言不公是向幼儿传递信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也是幼儿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语言应该为幼儿树立榜样。

2、幼儿教师与幼儿的非言语沟通

教师与幼儿的非言语沟通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谈等方式与幼儿沟通。这种方式比言语更容易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心、爱护和肯定,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教师的这种动态语言的运用,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的爱的基础上,教师如果像母亲一样对孩子从内心充满爱,这种内心的爱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转化为动态语言。如在幼儿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教师不必过去帮忙的就不要用行动去帮助幼儿,而是用眼神去鼓励他,这样会给幼儿很大的信心,从而使幼儿敢自己去面对困难与失败。

四、      幼儿教师在与幼儿沟通中应掌握的原则

在幼儿教师与幼儿的沟通过程中,常会因幼儿年龄小发音不准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主动与人沟通能力差、教师的权威地们等原因阻碍沟通,甚至有的教师觉得幼儿太不不需要与幼儿沟通,造成幼儿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有了困难或沟通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因此,幼儿教师应掌握一些与幼儿沟通的基本原则。

1、适时的原则

适时的原则是指教师要把握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沟通进要注意把握沟通的时间、地点,考虑幼儿所处的环境,以及幼儿的生理状况及情绪,通过这些,调整与幼儿沟通的内容,积极寻求主动与幼儿沟通的契机,只有把握了这些,才会使沟通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幼儿在专心致志于某一件事或很入迷地玩游戏时,教师最好不要打扰他,当他完成了或需要帮助时,你再过去,抓信这样的时机与他沟通,会使沟通的进程和内容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尊重的原则

人都需要被他人尊重,都想他人能尊重自己。因此,幼儿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尊重的原则体现在老师与幼儿沟通中教师对幼儿所持有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师生沟通的顺利进行。我们常常会发现,幼儿希望老师全神贯注地看着他,有时,他们怕你看破不见,会凑到你的眼前,跟你大声说。3岁后的幼儿,又常常会让成人觉得他们很不听话,经常出现琚成人对抗的情绪,而这些举动的出现,其实源于幼儿内心被尊重的需要。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这些心理需要,在与他们沟通时,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尊重幼儿,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诉说,对诉说的内容要做出积极的反应,点点头、微笑、询问,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身体的接触等,使幼儿感到自己在与教师交流中有一份被关注、重视的尊重感,由此产生心理的极大满足,使幼儿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带给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3、平等的原则

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也是幼儿是否愿意并喜欢和教师沟通的关键。因此,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创设主动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放下做教师的架子,虚心向他们“请教”,做几回学生。例如,有名幼儿的舞蹈很好,所以教师经常叫她“教”。幼儿很高兴也很乐意“教”,小朋友都觉得老师是大家的好朋友,于是大家一起学习。教师通过这方法让幼儿做“小老师”,幼儿们都觉得很开心,在学习中都很认真,也能很快地学会所学的东西。

4、接纳的原则

每个人都想被人接纳,幼儿虽然很小,他们也不例外。接纳的原则即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的态度,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与之进行沟通。这时,幼儿在情感上易于接受教师的启发和劝导,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当幼儿在遭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他们往往希望寻求成人的同情和接纳。如成人对孩子表现出接纳,会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幼儿的所作所为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接纳幼儿,等他们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地保护幼儿的自尊,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沟通这个渠道,让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内心世界有了更真实的了解,同时,也与幼儿建立了彼此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情感,为幼儿的心理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可见,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提升与健康成长等。幼儿教师应该学会与幼儿进行言语和非言语沟通,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版权所有@江宁区周岗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周岗社区 电话:(025)84615980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