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教研> 文章

数学穿梭日常 —例析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发布时间:2017/4/5 13:53:35 作者:徐小荣 浏览量:2084次

数学穿梭日常

          例析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幼儿数学教育目标指出:“能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指南》中也指出:“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这其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数学教育应当联系生活,寓教于乐,在生活场所和模拟场所中展开。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中,而幼儿的数学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在幼儿生活中,隐含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数学素材,将幼儿的数学教育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即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一是强调由幼儿日常生活或游戏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数学活动。二是让数学活动在活动场景和模拟情境中展开,解决真实的数学问题。三是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现结合以下几则例子,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理解和运用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

例一:在幼儿洗完手坐回各自座位上后,我说:“我们一起来数数第一组坐了几个小朋友,好不好?”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出5个小朋友,接着,我和幼儿一起从餐桶中点数并取出6把勺子,说:“我把这6把勺子分给第一组的小朋友,是多一把,还是少一把?”幼儿齐答:“多了一把。”然后,我请各组都推选出一名发勺子的幼儿,说:“请每组负责发勺子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拿一个盘子放在你们组的桌子上,然后数数你们组有几个小朋友,再从餐桶里取几把勺子放到盘子里。”接下来,我和幼儿检验勺子发放的是否正确…….

评析:在日常现实生活中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点数小朋友、勺子等活动中,幼儿相应的数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现实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开展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几口人,说说自己的班级号,家里的电话号码,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知道昨像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号……..,这可让幼儿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又可逐步提高幼儿解决现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例二: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孩子玩抢椅子游戏,将孩子分成相等的三组,小椅子也分成三组,但小椅子比幼儿人数少1个,幼儿听音乐围小椅子转,当音乐停止时,幼儿进行抢椅子。但每次结果都是一个答案,总有一个没有抢到椅子。我问小朋友:“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有人没椅子坐呢?”有一名较聪明的幼儿回答:我发现人多椅子少。“那到底是不是呢?”我启发幼儿试着数一数各组人数和各组人数和各组椅子数,通过他们自己动手点数,使他们明白:人数比椅子数多1个,椅子数比人数少1个,也就是说4比3多1个,3比4少个。而后,我又提出下一个问题,请他们想一想:如果把各组调换一下位置,那么人数和椅子还是不是一样多呢?后来,经过幼儿再次点数,他们懂得: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自然数相邻两数间是少1或多1的关系,从而经过幼儿一系列的尝试活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评析:在游戏中渗透数学活动的内容,对巩固幼儿数学知识帮助很大,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可以使较为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会使幼儿的思维变得更敏捷,内化能力增强,同时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理解游戏的规则,在执行规则中又发展控制能力,形成了严密,科学的思维习惯,一举两得。

例三:为了帮助大班的孩子学习5的组成,我在班级设置了超市情景,超市里的商品全部是5元一件,然后发给孩子每个小朋友4张面值分别是1-4元不等的纸币,幼儿只有将两张纸币组合成5元钱才能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最后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买到了什么商品,分别用了哪几张纸币。

评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引导幼儿用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因此,我通过模拟生活中的超市购物来达到帮助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目标,由于激发幼儿购买自己细化的物品动机,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四:在小班数学活动《找一找》中,我先请小朋友找一找自己和同伴身上有什么地方是圆形的。濮天宇小朋友找的十分认真,我对他说:“把你找到的告诉大家。”他说“瑶瑶的衣服上的纽扣是圆形的,还有佳琪手上戴的手镯是圆形的。”“你的小眼睛真厉害,找到了别的小朋友身上的圆形东西。”我和小朋友一起拍手鼓励他,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濮天宇小朋友一直表现很好。

评析:教师应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幼儿能理解感兴趣并密切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教育内容。而选择数学教育内容时一定要淡化数学概念,从幼儿的生活入手,突出实用性。比如,老师、小朋友身上服饰的颜色、图案,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多少,人与人之间的高矮,手指的长短、粗细等,都能潜移默化幼儿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相关活动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五:这天下午,幼儿园为孩子们准备水果是橙子,每个橙子都被切成了两半。我给每个孩子分半个橙子,当分到王雅琪时,她边举手边喊:我不想吃二等分橙子,我想吃四等分橙子。“我一听乐了,即兴提问:“为什么想吃四等分橙子?”她说:“四等分的小,我想吃少点橙子。”我接着问:“一个完整的橙子从中间切开是几等分?”她答:“二等分。”为加深幼儿的理解,我举起一个完整的橙子,边讲边示范:“一个完整的橙子,老师从中间将它分成两半是二等分,一半橙子就是二等分,再把它分成一半就是四等分……”孩子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橙子,一边品味着我给他们所讲的数学知识。

评析:在吃橙子是潜移默化幼儿对“二等分、四等分”的认知,比预设专门的数学或更能加深幼儿的印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时时想着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引用数学,就一定能使幼儿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越是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幼儿越喜欢,因为它生动、自然。作为教师,把握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数学知识,渗透于生活的时时刻刻,相信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学习数学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版权所有@江宁区周岗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周岗社区 电话:(025)84615980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