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大家玩
发布时间:2017/4/6 15:16:58 作者:曹璐 浏览量:1273次
教育案例 |
玩具大家玩
案例背景:
小班幼儿经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这是小班幼儿年龄段的主要年龄特点之一,小班的孩子会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在游戏中他们经常会出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见别人有的,自己也总是想要。大家都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小班幼儿刚入园时,一个孩子哭着想要别的小朋友手里的小熊,老师找不到小熊,就找了个小猫玩偶代替,这时玩小熊的小朋友们纷纷都想玩小猫了,于是小猫也不够了。其实,这些小朋友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玩什么,这时老师说的道理他们也不会理解,这时我们需要更有效地处理方法,既不能放任,亦不能让孩子形成逆反心理。我班幼儿鑫鑫在日常游戏活动中就喜欢抢玩具,作为老师我们要循循善诱,做好榜样,毕竟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所以,平时老师在参与幼儿游戏活动中我们会说:“咱们一起玩吧?”等类似于分享的话。幼儿进行简单的模仿,拜托自我中心模式,减少并改善孩子的负面行为。
案例描述:
鑫鑫是个好动的小男孩,每次游戏的时候总是不能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又到玩区域游戏的时候了,小朋友们开心的去到了选好的游戏区里,开始小朋友们玩的很好,就在这时,玩建筑角的小谱跑过来了,着急的对我说:“老师,鑫鑫抢我玩具,还把我搭的房子弄倒了。”我走过去就看到鑫鑫像没事人一样还在那玩,我走过去问他:“鑫鑫,你是不是拿了小铺的积木呀?”他说:“没有,那是我借的!”听到这句话我很开心,他知道问别人借东西,但是我跟着又问了:“那你跟他说借一下了吗?”鑫鑫摇摇头,表示没有说。然后我又对鑫鑫说:“鑫鑫,你很懂事对不对呀,知道借东西,但是借东西要先跟别人说一声,然后要得到那个人的允许你才能拿的,好不好呀?”我说完,他没有表示,只是把东西放到了原来的地方。
案例分析:
鑫鑫是个可爱讨人喜欢的小男生,只是由于在家中被过于宠溺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细节可以明显看出他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现年龄阶段孩子自私的表现,不懂得分享,什么都要要,攀比心理,也是一种令老师头疼的“屡教不改”事例。
对于鑫鑫小朋友喜欢抢玩具这件事,当然也不仅仅是鑫鑫一个小朋友爱抢玩具,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也给予了这类事件的一定关注,因此我们在幼儿园里对鑫鑫有一个简单的观察记录,此外,我们也与鑫鑫妈作了一个简要的了解。鑫鑫在家很爱撒娇,所以家里是有求必应,对于他是过于宠溺。
现阶段的幼儿园孩子具有自己较独立的思维,又是独生子女,所以以自我为中心较严重,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说,他们被抢玩具时,停止手中的活动,盯着被抢的东西,这其实是他们在思考正在发生的状况和解决的方法。而且,由于孩子的思维特点,他们往往只能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1-2件事情上,有时候有的孩子抢玩具可能只注意到了玩具本身,而完全忽略了被抢的小朋友。鑫鑫本身就要求自己具有足够的被注意力,在家他是家里的宝宝,人人都爱他,理所当然的觉的其他小朋友也要让着他。
对于许多孩子而言,语言的有限使他们在冲突中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或需要成为了挑战。比如说,他们本来想要交换玩具,但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用硬把手里的玩具给别人并抢走玩具的方式。
幼儿时期的孩子已经到了互补性交往这一阶段,社交性游戏数量上绝对超过单独游戏,同伴间出现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较普遍。这个年龄段的同伴交往策略相对缺乏,在玩具充足的情况下发生的争抢常常是在这种情况:他们其实可能想要做的并不是要某个玩具,而是希望能跟身边的小朋友一块儿玩。成人可以通过分享、交换等策略的训练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所以,我们老师要积极引导,善于创造合适的氛围,经常说类似于:“我们一起玩好吗?”“这个玩具你先玩一会,待会我再玩好吗?”
孩子的行为方式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以外,也有多种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态度
在发生争抢行为时,成人对孩子的态度会对孩子后续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老师是一对多,而家长是一对一,所以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态度对于孩子早期行为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孩子去抢玩具并发生严重冲突,家长却不加以制止,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潜在的鼓励。通过与鑫鑫妈的交流,我们知道鑫鑫在家娇惯,所以在幼儿园里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2.家长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过分保护和溺爱会让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程度更高,移情发展缓慢,不考虑他人感受。而父母对儿童行为粗暴或过于严厉时,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鑫鑫的家庭模式,三世同堂,过分宠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作为老师和其妈妈沟通过,通过了解鑫鑫妈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不以为然,觉得孩子自己快乐就好……
3.家庭结构
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通常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的更自我中心,同伴交往策略更缺乏。鑫鑫家是三世同堂,家里亦是独子,在家是有求必应。
案例反思:
我们应该有一个认识,向鑫鑫这样有交往冲突的宝宝是很多的,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交往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不用太过紧张。
1.当争抢的情况不算太严重,孩子自己能够解决的时候,不要过于着急地介入,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去反应、思考和解决。只要没有发生打架或受伤的状况,就可以先静观其变。同时,在孩子交流不畅的时候给予支持,提能够让儿童回答“是、不是”或者是点点头、摇摇头的问题来帮助他解决冲突。如“你想用这个跟A交换,是吗?”
2.抢别人玩具抢不过的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无论多么激烈,也不要着急地介入。而且,如果被抢的孩子因为移情把玩具给了他,应该要求孩子归还玩具,不能让孩子认为哭闹是一种获得玩具的策略。
像这样的情况,成人当时不需要介入过多,但事后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
对于从来都不在意物品被抢的孩子,需要去确定一件事情——他们是真的不在意还是害怕冲突?这可以通过事后询问他们“喜欢**玩具吗”来一定程度地获得。对于孩子而言,乐于分享是非常好的优点,但害怕冲突、压抑退缩这又是另一回事了。需要教给孩子物权的概念:合理保护自己的东西是正确的,不需要因为冲突而认为是错的。
对于总是去抢别人玩具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训练来增强他们的移情能力和同伴交往策略。我们可以用交换训练、分享训练等方式来达成。交换训练是指:用他特别喜欢的玩具进行训练,只能拿另一样玩具交换才能得到,无论怎么撒娇哭闹,不交换的话就不给玩。分享训练是指:用他特别喜欢的玩具与他分享,然后让他分享有一点喜欢的玩具。在交换、分享训练的同时,需要教给孩子物权的概念:别人的玩具要别人同意才能玩,交换比抢更有效。
1.当孩子争抢激烈,并有受伤的危险的时候,成人需要尽快介入,避免发生更严重的情况。如果孩子互相激烈争抢甚至打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谁打人,制止抢玩具的孩子为先。被抢的一方可以事后多进行教育,但两人都在场的时候,要首先制止抢玩具的孩子,要求他立刻把玩具归还,喜欢的话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去获得。
2.当被抢的孩子情绪非常低落却任由被抢的时候,成人需要尽快介入,引导被抢的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去要回自己的玩具。如果被抢的孩子很伤心却又执意不肯要回,可以不必勉强,以后多次强化。
虽然成人即时介入解决了问题,但事后也仍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
对于打人的孩子,除了要进行交往策略训练(如交换训练、分享训练等)以外,还需要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的训练。对其打人的行为多加引导,强化他们的积极情绪表现和相应的行为。多进行移情训练,如问他们“如果是你挨了打,疼不疼呀”等等。
对于抢别人玩具的孩子,也有必要训练他们物权的概念。
对于被抢玩具却不敢反抗的孩子,应该对他们进行交往策略的训练,可以示范用哪种方式去拒绝被抢是最适当的,并且鼓励他们要回自己的玩具。同样的,对他们物权概念的训练也是必要的。
抢玩具这一行为是儿童在一定年龄阶段会频繁出现,之后会自然而然相对减少的行为,所以成人不用过于紧张和担忧。但成人还是有必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帮助他们在交往中不断提高移情能力和同伴交往策略,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适应不同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