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奇心成为能开花的种子
发布时间:2017/4/7 9:34:01 作者:马婕 浏览量:1718次
让好奇心成为能开花的种子
摘要:《指南》科学领域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幼儿期是好奇心表现最为丰富的时期,孩子对新奇、强烈、富于运动变化的事物充满好奇。如果能把握住这一关键期,充分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必将对孩子未来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结合二则案例,依据教育实践,阐述巧用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来提升他们的科学认知水平。
关键词:小班幼儿 好奇心 科学认知
案例一:小班下学期的一天,带孩子们在阴雨活动室进行晨间锻炼,突然有个小朋友跑过来告诉我“老师老师,墙上有个怪物!”我跟着他往墙上一看,原来是一只小壁虎趴在墙上一动不动。这时候,周围聚集了很多小朋友在观察它,有的胆子小的孩子一边蒙着眼睛一边又偷偷的瞄着看,胆子大的孩子靠近墙,瞪大眼睛在看。他们一边看一边还在讨论“这是什么呀?”“它会不会跑呀?”“它会不会咬我们?”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光,我就简单的告诉他们:“这是小壁虎,它很神奇的哦~它的尾巴断了还可以再长出来,它还会吃蚊子,我们要保护它哦~”孩子们听了我的解释,仍然对它兴趣十足,有的孩子拍拍墙想看看它是怎么爬的;有的孩子在重复着我的话给其他的小朋友听。我见这是一个很好的增长科学知识的机会,于是在回教室以后,就找到关于壁虎相关的知识、图片以及《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视频给孩子们听、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果然,孩子们在听和看的时候都非常非常的认真,全神贯注,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一个人走神。
案例二:小班下学期接近尾声,夏天到了,幼儿园的下午水果经常会出现西瓜。吃西瓜肯定有种子,我要求他们把西瓜籽吐在杂物盘里。小巍是班级里很活泼的女孩子,这天她手里拿着一粒西瓜子跑到我面前,“老师老师,我不想把种子扔掉,我想种下去。”吃了那么多次的西瓜,还是第一次有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知道西瓜子种下去也不会长出西瓜,但是孩子们不知道,他们想尝试,我何不满足他们的愿望呢?于是我找来一个小花盆,让小巍把种子种了下去,并浇了水。我本以为种子不会发芽,结果过了两天,种子竟然真的发芽了!我端着小盆给孩子们看,孩子们都非常高兴,还讨论着“等它长大了就长出西瓜了!”“我们要多给它浇水晒太阳它才会长大呢~”又过了几天,小芽逐渐枯萎,我又让孩子们观察,孩子们表现的很伤心,于是我告诉他们:“西瓜苗生长需要很多营养,就像我们小朋友吃饭一样,但是我们班的小盆不能给西瓜提供足够的生长条件,你们可以回家以后再尝试一下,问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看看能不能长出西瓜来!”其实失败的实验也是给孩子们一次实验观察的机会,他们也能在这样的实践中看到许多学到许多。孩子们表现的也很积极,都想回家尝试尝试。
幼儿的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等行为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它作为一种优势心理过程,驱动个体主动接近当前刺激物,积极思考与探究;当个体的好奇心被诱发、唤醒、增强时,个体必然产生一种特有的期待与渴望,推动个体认知过程有效进行。好奇心既是先天的,也是后天习得的,既是动机的成分,也是认知的成分,它具有多元的结构。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对于身边出现的每一件细小的东西都是充满了好奇的,虽然像西瓜这样非常常见的东西,孩子们仍然对于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不要说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蝴蝶、小蛾子、小蚂蚁等等这些生物,他们一定会用心的去观察,然后不断的问老师是什么、为什么。《指南》里也曾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那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支持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并利用它来提升幼儿的科学认知水平呢?一、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果教师没有充分的科学知识作为铺垫,面对幼儿的各种好奇问题,教师也会被问的哑口无言。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作为铺垫。这样在幼儿提出疑问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个大概的认知,再继续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探索。
二、允许幼儿把“活物”当玩具,引导幼儿观察
在我们进行户外活动、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不速之客”,比如飞机、蝴蝶、蜜蜂、小虫子等等。这时候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会被突然出现的小动物吸引,而忘记老师的要求。由于幼儿的知识贫乏, 他们还没有见过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 尤其是对一些没有见过的小动物更是充满了好奇。就像案例一中,即使孩子们在进行体育活动,但是看到新奇的小壁虎,他们的注意力瞬间被它吸引住了。如果教师严厉的喝止幼儿不许看不许靠近,幼儿一定不会轻易的将注意力转回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放宽时间,给他们机会去靠近去观察,去玩一玩,活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当然要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在幼儿观察的时候也要给予一定的引导,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三、允许幼儿将奇思妙想付诸实践,不怕失败
就像案例二中提到的,西瓜是平时最常见的水果了,可是又有几个孩子想到要试一试种下去能不能结出西瓜呢?最平常的东西,在孩子的眼里也可能是最神奇的物品。所以如果孩子提出什么奇思妙想,请老师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亲自去尝试,如果成功了,这是孩子一次独特的体验和经验;如果失败了,也是引导幼儿继续探究的极佳时机,并且能够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过程中不怕失败、勇于敢于尝试的优良品质。
四、抓住最佳时机,给予幼儿最直接的视听冲突,有始有终
什么是最佳时机?最佳时机就是在孩子们看到听到过后的第一时间。比如在案例一中,在孩子们的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我就找了相关的知识、故事等以声音、视频、图片的方式呈现给幼儿。在幼儿的好奇心指引下,他们必然会对这时候老师提供的东西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接受的过程中就非常认真,认知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还有一个问题,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实践中,就是经常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幼儿也观察了,实验了,各种知识也呈现了,但是没有最后的一个梳理、记录、评价,效果大打折扣。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而好奇心就是一粒能够开花结果的种子,只要教师适时的浇水施肥,这粒种子就会慢慢萌发,成为科学探究的开始。总之,幼儿阶段是萌生和形成好奇心的时期,他们有一种本能的“探究反射”发展这种心理因素,对幼儿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开发智力潜能大有好处。成人应把握住这一优势心理因素,充分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从小就饶有兴味地去追求知识,探索奥妙,这必将对孩子的茁壮成长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