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7/4/7 10:08:47 作者:胡生露 浏览量:2343次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姓名:胡生露 教龄:2年
职务:教师 职称:二级教师
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周岗幼儿园
【摘要】将游戏因素与教育因素结合,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征和需要,同时也满足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游戏和课程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课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出现,游戏却是渗透于课程的方方面面。中班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策略,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使得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同步发展。游戏活动贯穿幼儿一日活动的始终,在游戏活动中采用科学的策略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分享行为 游戏活动 中班 策略
正文:
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有,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分享也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本文中,分享是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物质或所支配的事物或者事件、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玩具、图书、食品、一件开心的事等。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角度出发,而不知道体会别人的感受,更不能主动从别人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笔者在幼儿园带班期间,发现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明显、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比比皆是。中班幼儿虽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集体生活,也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但他们的行为与意识严重脱节,甚至有的分享行为是在老师的命令的口吻下发生的,或者个别幼儿在老师在的时候分享给别人,老师一走,就立马抢回来,这是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中班幼儿在分享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不愿意与同伴分享玩具;拿到玩具后独占,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见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想要得到,不给就哭;想玩但未达到目的就伤人,出现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而幼儿的分享行为大部分出现在游戏活动中,那么,教师应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落实《纲要》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要求,使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一致呢?
一、改善幼儿的游戏环境,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
教师的教育行为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而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促进其分享行为同样属于教育行为。如今的社会对生子女较多,孩子在家交往范围小,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独自享有,无人可以分享,久而久之,幼儿的分享行为得不到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便脱轨。而且在幼儿园也有个普遍现象——幼儿对自己本班的幼儿十分友好,但是却不愿意和其他班的幼儿在一起共享玩具共同游戏。这反映了:幼儿分享行为与幼儿的交往范围有关。生活和教育密切相关,要想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教师应该多关注幼儿的生活,多关注幼儿的生活就必须关注幼儿的交往环境,幼儿在幼儿园的交往环境绝大部分发生在游戏中。那么在游戏活动中开展的分享教育,教师必须得关注幼儿的游戏环境,为幼儿创造与其他班级幼儿共同游戏的环境,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
为了扩大中班幼儿的交往范围,我园老师也做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为了改善幼儿的游戏环境,同一楼层的两个中班的老师经过商讨,在走廊上设置了一个共同角色游戏区,两个中班的幼儿可以互相参与、合作完成游戏。在这个游戏区,幼儿不再局限于和本班幼儿合作游戏,他们可以和他班的孩子一起游戏,两个班互相分享玩具,扮演同一游戏区的不同角色,体验游戏的快乐,这种游戏环境的改变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幼儿的分享行为。通过共同角色游戏区的设置,改善幼儿传统的游戏环境,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由于游戏的需要会主动和其他幼儿交往,分享游戏道具以及分享交流游戏中的感受和经验,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的产生。
我们都知道,家园合作才会对孩子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也需要我们家长的合作。传统的家庭生活中,成人为了考虑孩子的安全问题,总是喜欢把孩子关在家中,独自玩玩具,虽然玩具多样,孩子却没有机会和他人分享。熟不知,这种封闭式的游戏环境在维护幼儿安全的同时,也剥夺了对幼儿分享行为强化的机会。所以家长也要改善幼儿的游戏环境,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
二、给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
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大家一起看看、一起玩玩的过程中,教师再对孩子进行培养。当孩子在一起发生矛盾、冲突时,引导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是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得到知识,更应该让他们得到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在给幼儿创造分享机会的这一方面,中班的老师们也提出一些适合本班幼儿的做法。
1、故事分享日:在班中规定,每天幼儿要带来一个故事,在中餐后分享,全班幼儿都有机会向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故事分享完,其他幼儿应给予赞赏,让分享故事的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2、新闻分享日:利用晨间谈话时间,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周围发生的事情。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幼儿获得了分享的快乐。
3、玩具分享日:在班中规定每星期五为“玩具分享日”,在这一天,幼儿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来与同伴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不仅让幼儿学会了分享,也能发展幼儿的语言。
三、调动幼儿生活经,在游戏中给予暗示和引导
张金荣、高丹的研究表明“在有教师暗示指导的情境下,幼儿的分享行为的频次均多于没有暗示指导的情境”。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自觉分享的行为较难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教师的暗示和引导很重要。《纲要》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这教师置身事外,不做任何引导和评价。教师可以扮演某个游戏中的角色融入幼儿的游戏之中给孩子以引导,让幼儿及时得到暗示和指导。例如在一次“乘坐公交车”的角色游戏中,教师事先布置好乘坐公交的情境。亮亮坐在公交椅上,这时上来了一位“老爷爷”,没有座位。亮亮先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这时候老师在扮演售票员问“谁给老人让个座位啊,老人家年纪大了,站不稳了。”亮亮低着头想了想,有点犹豫,最后还是起身将“老人家”搀扶到了座位上。从上面的真实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能够灵活根据游戏活动的内容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幼儿分享行为的情境,使得幼儿的分享行为有机会发生。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并没有一直示范做什么,而是以情境创设、气氛调控、语言表达等一些策略来代替。其中特别强调调动幼儿平时的生活经验,积极引导幼儿回忆在生活中遇到相同的情境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让每个幼儿都去思考,帮助他们真正投入到角色游戏中,重演生活中值得鼓励的情境。在这里,家长也要积极的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分享。家长要给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创设分享的环境。久而久之,幼儿的分享行为发生的计划便越来越大。
四、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强化幼儿分享行为
斯金纳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亦需要教师的正面强化,是可以通过强化得到有效巩固的。在幼儿教育中常用的强化技术主要有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在一次中班的桌面游戏中,旭旭不肯讲自己的积木给妍妍玩,妍妍说:“我以后不跟你玩了”。旭旭说:“那我还是给你吧,你还跟我玩。”妍妍笑着说:“恩。”老师走过去说:“旭旭,你真棒,懂得跟自己的好朋友分享,这样的小朋友才会有自己的好朋友,受别人的欢迎。”旭旭说:“我以后还是会和别人分享的”。当幼儿出现分享行为的时候,教师及时给予幼儿口头上的夸奖,幼儿得到夸奖很开心,由此分享行为得到正面强化,直接引导他接下来主动分享玩具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及时的口头语言夸奖可以鼓励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自己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有一次中班的航航小朋友带了一本新书来到班上,跟老师说:“老师,这是妈妈给我买的新书,我想带过来跟其他人一起看。”老师轻轻的拿过书,摸摸航航的头,在全班幼儿面前给他竖了大拇指,航航非常开心。当幼儿出现分享行为的时候,教师及时竖起大拇指或者摸摸幼儿的头,获得了分享带来的快乐,幼儿的分享行为得到了强化。那么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动作强化就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分享行为。
游戏活动贯穿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是一日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应在不同的游戏活动中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健全幼儿的人格。